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SERVICE PHONE

13988889999
新闻资讯NEWS CENTER你的位置: 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 新闻资讯
上海古板技击门派大全

发布时间:2024-04-20 12:02:30  点击量:

  武术又称武艺,民国时期称国术。有技击、健身、观赏等功能。在20世纪以前,武术是军人必练的技艺,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政府每三年举行一次武艺科举考试,它最基层的考试是乡试,乡试科目分步射、马射,技勇三项。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松江府在清代最后一次乡试录取武童298名,其中华亭54名,奉贤37名,娄县50名,金山32名,上海76名,南汇49名。随着西方科学的引进,枪炮火器日渐发达,刀矛弓箭逐渐退出军队。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清廷命令停止武试,同时由于义和团起义,清廷禁止民间习武,从而造成民间武术一度消沉。

  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精武体操会成立,提出“熔各派于一炉”,提倡发扬武术健身的功能。促使武术在上海再度兴盛。以后,精武会在全国和东南亚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宣统三年至民国9年(1911~1920年),上海建有武术团体14个,民国10~19年,达25个(见表一)。其中包括影响很大的中华武术会和上海市国术馆。民国12年4月14~16日,全国武术大会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举行。大会设团体和个人表演,分拳脚、棍术、摔跤、剑术四科,参加个人表演者有何玉山、杨德卿、吴鉴泉、许太和、高凤岭、赵连和、王凤章、刘百川、飞、李汇亭、宁竹亭、于振声、王子平、王怀琪、陈子正等。到会400余人,每日观众达2000余人。

上海古板技击门派大全(图1)

  当时,曾出现以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民国12年1月,中华武术会设体育师范学校。同年,精武体育会也开设体育师范学校,但由于经济原因,以上学校都只办了一年多即关闭。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在上海的发展,武术也吸收了西方体育竞赛的办法,制订了武术竞赛的规则,武术进入了近代竞技体育的系列。精武体育会每年都进行武术与近代体育相结合的比赛。民国24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召开时,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民国25年,武术表演进入了第十一届奥运会。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租界地区仍在开展武术活动,民国28年,租界曾举行过上海国术运动大会。民国30年,日军进入租界,群众性武术活动大为减少。沧陷区的各派武术团体,因耻于向伪政权登记而自动解散。精武会等著名的团体也处于半停顿状态。抗战胜利后,民间武术得以缓慢恢复。原来已停止活动的忠义拳社、上海国术馆、中华武术会等组织重新成立。民国35~38年间,还新成立了10个武术团体。

  解放以后,1950年3月12日,上海武术教师发起组织了上海武术界联谊会,由精武体育会会长徐致一任主任,王子平、佟忠义、朱廉湘、叶良为副主任,该会定期进行表演,1951年8月25日,为抗美援朝捐献体育号飞机而组织的表演,出席的武术团体达60余个,武术家达125人。其中有王子平、蔡桂勤、佟忠义、刘德生等著名武师。1953年4月10日,为迎接全国武术表演大会,在重庆南路第二医学院举行了上海武术界观摩大会,有183人出席表演。同年,市区和郊县也举行了民族形式体育大会。

  1956年,上海市体育宫成立,内设武术房。1957年,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出任体育宫主任,主管全市社会武术活动。60年代,体育宫定期举办各种武术表演会。陈毅和曹荻秋等领导人都曾出席观看十八般兵器表演。同时还举行各式太极拳表演会。杨、吴、武(杨澄甫、吴鉴泉、武禹襄)三式代表人物傅钟文、吴英华、郝少如等都曾参加表演。

  60年代,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增设了武术教学内容,体育学院设置武术教研室。全市每年举行数次武术比赛,仅1965年举行武术竞赛达7次,参加运动员达2803人。

  70年代,上海庄元明医师根据王子平的疗伤方法,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编成练功十八法。1975年,黄浦区体委开办辅导站以推广此法,收到明显效果。次年,市体委决定全市推广,黄浦区体委等单位把该功法编成书籍出版,《练功十八法》出版后,不断再版,至80年代该书发行在百万册以上,全国有数百万人练习此功法,并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得到广泛流传。

  1979年,上海市武术协会成立。顾留馨任主席,蔡龙云、王效荣、傅钟文任副主席。武术协会于1980年,将上海各公园原武术小组的30余名专业武术教师,重新组织起来,作为协会下设的辅导组,由市体育宫管辖。该辅导组先后辅导学生达1.5万人次。

  1982年3月,在卢湾体育馆召开了上海市武术传统项目表演会,表演项目达340多个,同年10月,召开了上海市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并成立武术挖掘小组,编印了《上海武术挖掘整理专辑》。经挖掘小组调查,上海曾流行的拳种有南北拳82种,掌术5种,太极拳12种,门派4种。

  1983年,全国评定了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上海有46人被评上,其中有裴锡荣、王壮飞等著名武术教师。

  1984年,市武术馆峻工,成为全市武术活动的中心。它开办了青少年武术训练班,成立了少体校,在少体校中设武术班,进行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并与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荷兰、泰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南斯拉夫、香港、澳门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武术馆还多次选派武术教练和表演团往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任教和访问演出。

  宣统二年(1910年)4月,霍元甲惊走英国大力士奥皮因后,霍在沪声望大大提高。同盟会会员陈英士、农竹(劲荪)等为了积蓄武装起义的力量,帮助霍元甲在闸北王家宅创办了精武体操会。同年6月招生。初创时,设备简陋,无正规会章条例,首任会长为农竹,霍元甲任主任教练,教练为刘振声、赵汉杰。9月,霍元甲病逝。翌年3月,该会迁入北火车站旱桥堍新址,有房8间、还有2个操场,操场供同盟会控制的中国国民模范体操团作为训练场地。在攻打制造局战役中,精武人员踊跃参加,故于民国元年(1912年)初,受到沪军都督陈英士的奖励。同年10月27日下午2时,精武体操会举行初届毕业典礼。同时开运动会,与会学员穿统一操衣,队伍整齐,观众有数千人。

  民国3年11月,陈公哲捐出提篮桥倍开尔路(今惠民路)73号宅地2亩,动工修建新会舍。另辟12亩建足球、网球及田径赛场,民国5年6月完工,精武体操会于6月18日迁入新址。新会址场地宽敞,设技击、游艺、兵操、文学4部,除足球和网球外,还有篮球、弹子、乒乓球、溜冰、杠子、平台等项目。同时制定了会章、会徽、会训。提出发展中华武术,消除门户之见、融各家之长的宗旨,并主张将武术与近代体育结合,各取所长,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这些主张在中国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年正式易名为精武体育会,赵连和、霍云卿、张富献、李占凤、李健民、李振江、叶凤歧、佟忠义、陈子正、吴鉴泉、罗钢玉等都先后在精武会任教。

  民国5年11月5日下午1时,于十六铺凤鸣茶楼举行第四届毕业典礼,并开技击运动会。孙中山先生莅临演说。

  民国9年5月1日,召开精武女子体育会成立大会,陈士超为主任,来宾有2000余人,女宾占三分之二。同年7月,陈公哲、罗啸敖、黎惠生、陈士超、叶书田组成精武体育会宣传团,到越南、新加坡、吉隆坡表演武术,宣传精武宗旨,并创办分会。10月30日及11月7日,举行十周年纪念大会,同时举行第七届毕业典礼,各分会均有代表参加,全国教育联合会黄炎培及各省代表20人列席,来宾2万余人。会上有男女会员表演拳术器械及军用技术,精武所属单位上千人表演技击大会操。十周年纪念时,出版了《精武本纪》,由孙中山作序并题词。

  民国11年10月25日,精武会与中华音乐会合组旅行游艺团,男女30余人,到京、津一带宣传精武宗旨,又转赴汉口,参加汉口分会四周年纪念及毕业典礼。

  民国 12年2月,在四川路横浜桥创办体育师范学校,卢炜昌为校长,学生除各分会选送外,亦公开招考,于3月间正式开课。6月24日,在倍开尔路总会举行技击大会操,精武师范学校和一、三分会及11所学校共700人参加。

  民国13年以后,由于精武会领导成员经营的公司出现了亏损,由精武会所办各店也频临倒闭,领导核心趋于分裂,只好盘出屈臣氏汽水厂,出让精武公园,关闭了体育师范学校。此后,上海精武会并无多大发展,但东南亚和华南一带精武会仍纷纷建立,并都推崇上海精武会为母会。

  民国16年5月18日,精武会举行纪念陈英士大会,8月28日~30日,在上海召开国内外精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民国22年3月,市长吴铁城任精武会征求总队长,同年,在南京路大陆商场3楼(即慈淑大楼)增设特区分会。

  精武会在二三十年代,曾派出教练到上海 40余所大、中、小学传授武术,并派员到各地精武会任教。宣统三年(1911年)在浙江绍兴出现精武会后,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南昌、梧州、桂平、南宁、重庆、涪陵以及嘉兴、无锡等地相继成立精武会。民国9年起,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爪哇、达威、三宝垄、泗水、雪兰娥、香港、西贡、海防等地相继建立了精武会。20年代,各地精武会达50余所,会员总数达四五万人。

  民国 26年,抗战爆发,北四川路精武总会被日军占据,该处器械设备,装饰、家俱、图书、影片均遭破坏。总部搬至慈淑大楼。抗战胜利前夕,慈淑大楼会址又被日军占用,会务停止。抗战胜利后,总会仍迁回四川路横浜桥福德里,慈淑大楼仍为分会。

  解放后,精武会曾发起成立上海武术界联谊会,进行了一系列武术表演及传播工作。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为公办,划归虹口区体委领导。继续开展武术活动,但仅保留横浜桥会址。“”中,一度遭受破坏,连名称也被改掉。

  80年代,精武会得以重新发展,修葺了会址,开办训练班,并与海外精武会建立了联系。1984年举办了精武会成立75周年纪念大会,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精武会均派代表参加庆祝。1989年,精武会举行了解放后第一次会员大会,虹口区政协主席卢丽娟当选为会长,还选出6名常务理事。8月29日举行80周年纪念会,国家体委主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李梦华、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等有关领导均作题词。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精武会发来贺词。

  1990年,上海精武会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同时举行了精武历史论文报告会,有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佛山、天津等精武会派代表参加了邀请赛和论文会。

  民国 7年中华武术会由吴志青与唐新雨、戈公振、黄警顽等联合发起,翌年2月成立。初称中华武侠会,以提倡德、智、体、美四育为宗旨。民国8年3月15日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各界人士谈话会,会上推定徐悲鸿、黄警顽、戈公振、吴志青等18人为临时干事。4月初,开设体育部,教务主任为关中派罗述祖,聘形意门刘金阁、内家拳刘致祥及于振声等执教。在小西门尚文路211号设事务所,在北四川路三乐里设沪北武术传习所,在城南民立中学内暂设沪南武术传习所。8月初,中华武侠会改称为上海武术会。总会设在城内中华路群学会内,由南商会会长苏筠尚任会长,吴志青任总干事,原北四川路三乐里事务所改为分会。11月23日,会长苏筠尚病故,12月10日,改名为中华武术会,选谢复初为会长,姬觉弥为副会长。

  民国 9年1月4日,在城南萃秀堂开恳请大会,由南北各派参加表演。美国击技专家出席大会。2月中旬,黎元洪赠“礼义干橹”匾一方。3月,会员梁砥中在法国巴黎、印尼爪哇等地组织中华武术分会。8月,会长谢复初辞职,改选王一亭为会长、叶惠钧为副会长,教务主任吴志青,纠察主任朱少沂、会计主任马骥良、交际主任项康源。

  民国10年2月,创办《武术月刊》,共出版两期。三月,吴志青编排了由武术基本动作组成的中国新体操、叠罗汉、欢呼三套团体操节目,参加第五届远东运动会表演。8月,举行第三届征求会,筹集得经费15000元,购地建筑会所。

  民国 11年5月,购得小西门外利涉桥建房基地三亩一分,营建房屋开辟操场,9月,由于右任介绍,吴志青谒见孙中山。孙中山认为中华武术会“亦为革命基础”,并为筹建中的会所题写“尚武楼”三字。委托张溥泉出席9月22日中华武术会大会,赠送《》、《五权宪法》演说稿本各五百册给大会。

  民国12年元旦,选举徐维绘、顾馨一为正副评议长,李英石、王一亭为正副会长。一月中旬,内务部批准立案,成立中华武术会附设体育师范学校。校长吴志青、教务长张天培、校务主任王壮飞。聘麦克乐为名誉顾问。翌年底学校停办。

  民国 13年1月6日,于右任任会长,姬佛佗为副会长。是年冬,吴志青参加西北国民军,会务主持乏人,陷于停顿。

  民国17年夏,原会员希望重建中华武术会,推朱少忻、吴志青等25人为筹备委员。6月17日在公共体育场开成立大会,大会修改会章,改会长制为委员制,选举执行委员21人、候补执行委员4人,监察委员3人,候补监察委员2人,暂借南市紫霞路青年普益社为总办事处兼第一区教练所,公共体育场为第二区教练所。23日,选王一亭、朱少沂、阮华茂、滕克勤、严子裕、朱励公、高子云等7人为常务委员,王一亭为主席。7月,附设在公共体育场的武学研究社并入中华武术会。10月,在南市浦东公所设第一会所。

  民国18年7月,普益社房屋翻建,总办事处临时迁入大东门内火神庙42号。翌年4月,在公共体育场第二区教练所增设摔角班。9月15日,普益社房屋翻建竣工,总办事处仍迁回原处。民国26年,上海被日军侵占,会务停止,会员解散。

  民国35年,中华武术会由朱少沂、滕克勤、罗淑青、郑启亭、施家骝、吴文卿、程一帆等重新筹建。

  解放后,继续开展武术活动,培养了一批武术运动名将和教练人才。1982年,由老会员发起,经市体委和市武术协会批准,于1985年7月复会,会长纪光宇,副会长丁金友、冯如龙、郑玉珑。1988年会长丁金友。

  上海市国术馆原为沪北国术总社,社长张定璇,副社长袁履登、王云五。民国17年8月22日,奉中央国术馆令,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国术馆。9月9日改组为上海市国术馆。聘王壮飞等11人为董事。先后有张伯璇、张岳军,吴铁城等人担任过馆长。馆址在闸北宝山路三德里,一二八事变,毁于日军炮火。后迁新开河民国路83号。另设教练场7处。历任教练有刘百川、佟忠义、任虎臣、姚馥春、马华甫、张文发、叶良、朱剑光、马汉章、吴鉴泉、马兵、马子隆、赵寿屯、王振章、刘云祥、刘德生等。

  民国20年10月20日,国术馆成员唐豪等组成上海抗日同志救国会。提出接受军训,共赴国难,推行战士化国术,不购日货等抗日救国主张。会址设宝山路上海市国术馆内。

  民国21年2月,上海市国术馆组织市民义勇军大刀队、长枪队,开赴抗战前线日,由吴铁城任馆长。翌年1月,市国术馆鉴于榆关失守,热河告急,呼吁国民奋起自救。根据多数会员请求,组织大刀刺击训练班,专习战术技术。上海沦陷后,该馆解散。

  民国37年3月14日,上海市国术馆重新成立,刘德生任馆长,兼总教练理事长。馆址在南市文庙内,训练项目有少林、摔角、技巧、举重、太极拳等五组。1949年解散。

  太极拳(杨式孙式陈式吴式郝式南式武式24式48式66式88式杨派大架太极拳)

  门派(周同派云蒙派长少林门心派少林门心意派太祖门潭腿门心意六合门单掌入门)

  朱家角南港村张家埭,是青浦、昆山、松江闻名的拳船之乡。历史上每年农历七月廿七朱家角摇快船节汛及泥河滩庙会,张家埭拳船总要参加表演。拳船为载重五六吨的木船。前舱置大圆桶,内插刀枪戈戟,后半舱搭彩棚,船梢搭梢棚,与舱棚相连,亦是双橹出挑。船上有拳师10人左右,在锣鼓声中,轮番在船头竞相献技。表演拳种有“杨家短打”、“二进”、“六进”3套,均属少林派。相传为南来避难的少林和尚所传授。船拳因在船头表演,只能走三角步,先开南门,再四门八方开传,到正门收拳。器械有枪、单刀、双刀、大关刀、一字浪耥、牛角、刺毛棍(即狼牙棍)武术、木梳、肉斧、钢叉、阴阳日月铲、月铲、灰耙、鞭子、少林棍、单拐、腰菱等。张家埭船拳,原有拳谱和伤书各1,今已失传。其时老艺人不但都会拳术,还能为乡民治伤。村上有名拳师吴某,能用手指把石子碾散成粉,人们称他为“吴捻灰”。曾于1959年获县首届农运会武术表演一等奖的盛宏德,其曾祖在拳船上飞舞钢叉,拳术高超,敌伪时因遭反动警察寻衅,从此武术不传,拳船很少活动。1985年,上海市武术馆挖掘整理组,为张家埭拳船录象,复制了全国罕见的牛角器械。1986年3月,在北京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绩展览会展出,获“鼓励奖”。该村拳师严介良1986年5月去徐州参加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表演会,表演牛角套路获雄狮奖。

  明、清两代,民间盛行武术运动。黄炎培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浦东中学校刊第一期上介绍过清代沿海居民习武防身的盛况:“三十年前,浦东拳术方盛。滨海农隙,辟场授徒,无壮幼咸集;短衣揎袖,意气不可一世。……海隅村落,乱徒无敢近者。”清道光《川沙抚民厅志》载有明代著名伤科医生秦君美(九团龚家路口人)截杀来犯倭寇,保卫家乡的事迹。民国《川沙县志》人物志描述了八团农妇周凌氏只身制服一群因“捉落花”未遂而持械寻衅者的轶闻。习武者学习各种拳术套路,也重视举重、开弓等基本功。清代武秀才张顺千,号毛剑,施湾人,在南京应考时力举360斤的考石,行走自如。王港武举人赵兰田,应试时拈弓射箭,“马前三着三,步前五中五”,武艺出众。

  民国以后,擅长武术的师傅有以伤科医生为业,也有靠走江湖卖艺(俗称“卖拳头”)谋生的。当年以技击为专业的有王港包胜才(包刚)。民国12年(1923年)8月,包在上海万国竞技场击败俄国大力士竞生斯可夫,国人为之扬眉吐气。其事略见于1923年8~9月《申报》。龄楼乡(今城镇乡龄楼村)人黄胤,精通猴拳、鹰拳、美和“五毒”(蛇、蝎、蜈蚣、蟾蜍、蜘蛛)功法,名闻沪上。上海沦陷后,日本军方想聘他为武术教练,曾选派一名擅长柔道的武士与他比武,以探虚实。黄胤以其精湛的武艺一举击败了日本武士。从此,日方更是百般笼络,妄图使他就范。深明大义的黄胤不久即远遁他乡,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上海。

  建国后,民间传统体育受到政府重视,武术运动更是一枝独秀。武林好手蔡鸿祥1952~1959年先后在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大会、武术观摩大会和武术运动会上获一等奖5次。1984年在武汉担任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裁判长。曾屡次返乡辅导杨园乡武术队。张桥乡李福妹1950年起习武,1958年选入上海武术队。1959年在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中获青年组全能冠军,长拳、长器械冠军,同年,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和缅甸。 群众性的武术运动建国后又有发展。1962年,川沙县体育场开办拳操辅导站,以强身疗疾为宗旨,教练太极拳、太极剑和练功十八法。学员有机关干部、职工、居民、退休工人和农民。拳操站还经常下乡、下厂,辅导基层的拳操活动,20多年来使许多体弱多病的学员恢复健康,增强了体质。1981年,杨园乡的太极拳学习班,培养了近40名太极拳爱好者和一批青少年武术运动员。1983年,成立了杨园乡武术协会,会员600余人。

  1983年3月1日,川沙县体育场举办迎春武术表演赛,有121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项目有查拳、华拳、黑虎拳、翻子拳、太祖长拳、心意拳、猴拳、醉拳、螳螂拳、六路短拳、少林拳和四门架子拳。表演赛评出6名代表,参加市传统项目比赛。

  民国20年奉贤县陆建新、陆戒三曾参加全国运动大会江苏省预选会选拔。近郊闻名的青村朱凤石,继承父朱松隐的绝技,专长一弓,以“金弹子”得名。其长子朱文初能摧坚击石,1952年参加华东武术比赛荣获二等奖。其三子朱文华,擅长内功、运气、搏击、擒手传统武术,曾获得上海市传统武术气功表演优胜奖,1981年荣获上海市传统武术气功表演一等奖。近年来,他随上海传统武术气功团赴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巡回表演,博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本县民间传统体育有武术(打拳、使兵器、舞石锁、举石担、练气功等)、踢毽子、抛纸球、跳绳、荡秋千、摇快船、打拳船等活动。

  清代乾隆年间,城西仓桥乡庄泾村有二三百户农民都练武功。祖师郁光明是少林寺武艺传人之一,以后世代相传。至今尚有陆岳松、张龙富等老人会舞少林拳、杨家拳、八黑拳,会使刀、枪、棍、棒等古代兵器。抗日战争前,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七日青浦县朱家角举行庙会,庄任农民就摇着“拳船”前去赶会,有“拳出庄泾”之谚语。(拳船:农船上披挂彩球带、插杏黄旗、边行驶,农民边在船上表演武艺,边奏锣鼓丝竹,一路上吸引两岸观众。在船将穿越桥孔之际,武艺精湛的拳师,猛将正在舞弄之钢叉抛向高空,又越桥而下,不偏不倚,降落拳师手中,表演惊险非凡。)城北洞泾乡卖花桥农家也有近200年武术传统,套路多、器械全,拳术有岳家拳、杨家拳、大清拳、洪拳和合二神仙拳等。现尚健在的陈根妙、沈宝云等老人还都会使上一二套路。

  民国17年(1928年),世居松江的回族人马海珊,酷爱武术,约集30余人,延聘两位山东武术教师,在乐恩堂西侧首创“松江武术会”。

  民国19年,马海珊又聘请山东禹城县武术名手傅秀山来松江。傅对“查拳”研习有素,对“捷拳”一路,深得其中奥秘,曾著有《捷拳》一书,其中附有掌模照片100余式。

  民国24年,县公共体育场增设国技部,先后聘请山东菏泽梅花拳师傅秀山、郝自修为武术教师,教练武功,有时也作公开武术表演。民国26年,在有7县参加的江苏省分区运动会上,松江获得国术比赛第一名。

  抗战爆发后不久,傅秀山召集部分武术爱好者去佘山、小昆山一带参加抗日游击队,后又到浦南叶榭镇以悬牌伤科作掩护,从事抗日活动。次年回山东禹城,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牺牲后,安葬于安仁庄老家。是时,郝自修和其胞弟在城西住地与入侵松江的日本兵奋勇搏斗中,打伤数名敌兵后,终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

  1950年5月,伤科医生张玉峰(民国32年11月13日,曾在上海回力球场中西拳击赛中,击败俄国拳师拉柴)、陈云麟等发起,在陶行桥复昌泰店内成立松江县国武社,先后参加练武的有200余人。

  1952年10月,苏南区举行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本县城乡代表43人,参加武术项目,获团体表演第三名。个人表演中,陈云麟“醉八仙拳”得一等奖;陆岳松“双刀”得二等奖;高学海等6人花式跳绳得奖旗一面。会后,城北洞泾乡农民陈根妙在该乡组成“新民业余武术团”,成员40余人,聘刘俊孝为教练,多次至新桥、泗泾、城区等地表演;城西庄泾乡农民陆岳松,组织男女青年,成立“庄泾业余武术队”

  1957年10月,县政协领导的“业余武术联谊会”,在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上作武术表演。1958年8月20日,江苏省武术、摔跤、拳击运动会在镇江举行,本县王妙英(女)的“智化拳”、“太祖拳”和陈云麟的“四路查拳”,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9月,在苏州专区第二届运动会上得“武术长拳赛”第二名。

  1978年,在叶榭乡发现具有当前艺术体操风格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名“滚竹球”,是用竹蔑编制成一个外有网眼,中间空心,有1.5米余高的大圆球。表演时,运动员时而双手将球高举耍舞,时而向前推滚,人随球进,又时而鱼跃,时而跨越,时而倒立,时而跃立球顶,踩球而进,动作多变,难度较高。

  1984年,城西庄泾的“少林山拳”被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列为“上海市民间体育发掘项目”之一。1985年,陆岳松获武术挖掘整理二等奖。同年,在洞泾乡卖花桥发现“大清拳”、“红拳”、“岳家拳”,由市武术协会专门作了录像存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9-2024 天博体育(TB)官方平台入口/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19015587号-1